↓针炙穴位人体模型↓
针灸训练手臂模型
十四经穴标准针炙模型
中医面诊检测分析系统
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系统
现代中医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中医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辩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辩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法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中医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中医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中医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辩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中医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中医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是中医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医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中医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中医针灸医生担当辩证选穴和中医针灸操作者。
3、在中医针灸研究中设立空白对照组,有助于客观地评价中医针灸的作用与疗效。然而除了动物实验和在人体观察中医针灸的即时效应以外,通常的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很难设空白对照组。于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提出用浅刺法或疗效较差的中医针灸疗法或在非穴位处进行中医针灸的方法作为对照。其实这些方法仍然是中医针灸的一种,有其各自的作用,根本不同于那种不中医针灸的空白对照。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ABC分组法,A组为中医针灸治疗的观察组,B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C组为模拟常规药物治疗的安慰剂组,也就是事实上的空白对照组。这样分组,既可对中医针灸疗法与常规药物疗法的两种疗效进行比较,又可对中医针灸治疗与疾病自然转变的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并且避免了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病人的心理状态的差别。
4、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目的,除了验证疗效以外,还有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改进中医针灸技术和手段,以期进一步地提高疗效,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对于改进中医针灸技术和手段这个问题,中医针灸界存在一种偏向,即把主要目标摆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方面,而不重视疗效的提高。于是医针变得越来越细,根本不能实行手法,灸法也被弃而不用,改成了局部热疗。结果虽然减少了针刺的疼痛与出血,避免了艾灸的烟熏与火烤,却使中医针灸临床特点大部丧失,导致了疗效下降。大多数经验丰富的中国中医针灸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粗针针刺与细针针刺、施行手段与不施手段、得气与不得气、手工运针与针上通电、艾灸与局部热疗之间,的确存在着疗效差别,有的差别还非常显著。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如果首先对这些不同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别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则改进中医针灸技术和手段就有了科学根据,疗效也就会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