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护理训练模型↓
吸痰练习模型
男性半身洗胃模型
婴儿气道梗塞模型
创伤护理训练模型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但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肠外营养输注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导管感染的表现包括: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内感染,出口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僵硬、渗出,血培养阴性,一般没有全身症状。隧道感染表现为除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外,隧道有波动感压痛明显,可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导管内感染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文献报道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为2.79%,本组为285%。一般认为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是源自导管内或导管外细菌的侵入。这常与输注溶液的污染及医院内感染细菌谱的改变有关,穿刺部位皮肤寄生菌污染营养液沿导管表面侵袭入血,是置管感染被肯定的学说;有文献支持,因为侵入性操作,几乎所有的留置导管均有微生物繁殖,导管植入24~48h后,腔内即可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纤维蛋白鞘,保护病原微生物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破坏,并从插管部位沿导管与皮下隧道间隙进入血管内引起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皮肤表面;革兰性阴性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少见原因。影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因素很多,患者本身的免疫和营养状况对感染发生率将起决定作用,导管留置时间也与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接受肠外营养前患者白蛋白水平、体温升高天数两个指标,可以体现患者营养和免疫状态,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发生导管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导管的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率直接相关,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置管管理不正确的无菌操作及频繁操作均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