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最新公告:
产品分类 Products List
  心肺复苏模拟人
  护理技能训练模型
  气管插管训练模型
  妇婴技能训练模型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模型
  人体骨骼模型
  人体针灸模型
  人体躯干模型
  人体解剖模型
  消化呼吸系统模型
  泌尿生殖模型
  中医技能训练模型
  急救技能培训模型
  口腔护理模型
  电动医学模型
  急救器材系列
  人体解剖挂图
  医学多媒体系列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上海宸博 > 新闻动态 >
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生存率较低,据国内不完全资料统计,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最近我们作珠三角地区191.5万人口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为出院生存率为2.85%。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10%-30%。虽然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迅速,城市院前急救反应速度已经很快(不到1分钟),但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平均10分钟左右,国外7-8分钟),已经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不能有效提高院外SCD患者的生存率。
  建立规范、准确的区域性院前急救统计系统,准确获得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建立以远程生命信息监测、高危病人家属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培训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进入家庭及公众启动除颤计划(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为主要干预策略的新型家庭—社区—医院医疗、急救网络平台,形成社区院外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网络,以期将该区域的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从不到1%提高至10%左右。项目建成后,可广泛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城市和广大农村,从而提高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一、猝死的概念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目前流行的定义有1小时内、6小时内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说法,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90%以上的是心原性死亡。
  猝死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二是猝死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三是猝死通常不可预测。
  猝死威胁最大的是中青年:中青年人一旦发生上述症状,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因为中青年人工作节奏非常快,这时候往往把发生的先兆症状忽略了,以为是工作累了或者没有休息好,这种忽略往往是致命的。
  对于重任在肩的企业精英、司机、教师、医生、公安干警、白领等,节奏日益加快,头脑一刻不停地转动,生活节奏非常紊乱,频繁的出差、应酬是对身心的巨大透支,导致他们“过劳死”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少公众人物的猝死,近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二、国内外的现状
  院外心脏性猝死(心源性心搏骤停)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高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复苏成功率是体现一个国家医疗急救水平和应急救护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SCD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仍然较低(1.3%),生存率还不到1%,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城市均建立了相对全面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统计系统,对院外心脏性猝死(心源性心搏骤停)的流行病学及其院前抢救成功率、生存率等院前急救资料有准确的统计。同时,基于此统计系统开展关于院外复苏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对提高该地区的院外复苏成功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得到国际认可的区域性EMSS统计系统,缺乏对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及其院前抢救成功率、生存率的前瞻性、连续性大区域多中心研究。
  国内外研究显示,紧扣生存链“早期呼救120系统、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CLS)” 的四个重要环节,缩短反应、处理时间,在患者发病初期的十分钟内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是提高院外SCD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的最主要方法。我们在国内最早提出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主要策略,包括①院外远程生命信息(心电、呼吸、血压)监测;②对高危人群家属CPR培训;③ AED进入家庭及PAD计划;④新型家庭—社区—医院医疗急救网络平台。〔2〕 心脏性猝死虽然发病急骤、难以预测,但多数患者在起病前都有明显的诱因、先兆和部分临床症状,对高危人群进行院外实时监测,制定早期诊断策略,建立预警机制,可对院外SCD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1994 年全世界死亡人数为5220万,其中153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29%,预计到2002年将增至36%,居首位。中国国家卫生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一种上升趋势,并且已成为第一位的死因。1998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城镇居民为245/100,000,农村居民为193/100,000。中国心血管疾病多中心研究1991-1995年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男性为33%,女性为36%。中国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的15%,仍低于大多数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加趋势,而西方国家冠心病的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中国多中心研究的资料清楚地表明1991年到1999年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加趋势,而总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这提示冠心病在中国居民健康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心脏病人约5000万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每年呈快速递增,且出现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骤、凶险、难以预测等特点。有数据显示,71%的心脏病发作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其中60%-70%的人因失去抢救时间死于院外(其中50%-75%死于家中,8%-12%死于工作岗位,6%死于公共场所)。而决定救治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抢救。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对院外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预防及抢救重点在院前,特别是社区。良好的大众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和各种先进院外监护设备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应用是近十年来国外抢救成功率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国外大型临床试验证明:网络心电监护系统在心脏病预防性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在临床急诊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心电监护系统这一先进的技术,将院外心脏监护、院前急救和院内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 )的抢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医疗急救服务的网络,能够提高心脏病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特别是将院外心脏监护与院前急救相结合,将过去要在医院才能完成的诊疗工作,提前至院前完成,使危重患者在短时内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特别是早期明确诊断和提前实施关键性的治疗措施将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我们在心脏病院前急救乃至院内心脏急救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

网址:https://www.chenbokj.com/news/
上一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模型
下一篇:三角巾包扎法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宸博科教设备制造厂 销售热线:021-67720535 沪ICP备14042759号-1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笋南路191号070室 业务手机:18918019786(程经理) 邮箱:shchenbokj@163.com 网址:https://www.chenbo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