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训练仿真模型↓
股动脉穿刺训练模型
成人骨髓穿刺模型
腹腔穿刺术训练模型
新生儿腰椎穿刺模型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既要采取中心静脉穿刺途径,又必须考虑手术操作及方便麻醉监测,我们的原则是根据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病人的自身条件(如病情、体格和并存疾病),以及穿刺医师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相关的生理知识、解剖知识的了解、操作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选择不同的静脉和进路。本组380例中有350例采用颈内静脉穿刺入路,占穿刺总数的92%以上,1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一是因为颈内静脉腔径较大(男性12.8 mm,女性12.3 mm),易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较顺利,还可植入多腔和粗大的各种介入治疗导管;二是对颈内误刺动脉处理较为方便和有效,局部持续按压5min即可;三是可能与个人的习惯和医院的传统做法有关。中心静脉穿刺有许多种入路,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为原则,如心血管手术的麻醉穿刺入路选择颈内静脉且以颈前路为主,这样便于导管的置入。临床科室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因为病人多数均为强迫体位,对半卧位的病人我们主张选择颈内静脉以后路进针为主,可不对病人的体位进行较大的变动,也便于穿刺者进行操作。对平卧位的病人则可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增加对病人体位的摆动。
穿刺成功率主要决定于操作者对解剖知识的了解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病人的正确体位也起关键的作用,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损伤。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并与之伴行,颈内静脉穿刺时穿刺点和进针方向偏内时易刺伤颈内动脉,进针过深可损伤颈横动脉、椎动脉,文献报道误伤动脉可高达8%~23%[4],本组为5.74%~6.48%,较文献报道低。在行颈内静脉穿刺时,穿刺针与额面的角度不可太大。本资料结果显示,手术室和临床科室穿刺操作误伤动脉分别为6.48%和5.74%,差别不大,误刺动脉多发生于年资较低的医师,这与其对解剖的认识和操作的熟练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误刺动脉只要处理恰当,局部压迫5 min即可,无需更换穿刺部位。中心静脉穿刺感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在2%~10%,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0~39.8%,局部组织损伤、血肿可增加感染的机会。本组未发生中心静脉感染、气胸、血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这与跟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大量使用抗菌素有密切的关系。
|